由于春、夏季的来临,使全民健身活动日益火爆,广州市各个社区免费设置的双人腹肌板、腰臂按摩器、压腿器等户外健身器材,正日益成为市民日常锻炼身体的好帮手。然而,近日我们走访城内多个户外健身设施发现,许多健身器材由于日晒雨淋、老化、缺乏有效监督管理维护等原因,存在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对此,有市民建议建立举报监督机制,效仿北京等地对健身器材实行“属地化”有效管理,提高全民健身的硬件水平。
一名小女孩正在攀爬户外健身器材,既危险又容易对器材造成损坏
隐患1
住在天河高校李某告诉我们,他家楼下就有健身器材。单双杠、 攀登架、双人腹肌板、平步机、腰臂按摩器、双人健骑机、压腿器一应俱全。他说,无论是小区内的还是社区内的健身器材,其来源大约有两种,其一是是福利机构免费提供给居民的,其二是楼盘开发商开发时的配套设施,都是方便居民休闲与健身的。
大概两年前,李某的儿子独自到楼下的健身器材处玩耍,突然间他听到邻居大叫,说他的儿子摔伤了。他连忙跑下楼去看,原来儿子在玩漫步机时,轴承上的脚踏恰好老化掉了下来,儿子一脚踩了个空,不但把胳膊都摔脱臼了,大门牙也被磕掉了。“看着满嘴是血嚎啕大哭的儿子,我心都碎,抱起儿子赶紧上医院。”说起当年的情景时,李某仍然非常恼怒,“都是那个螺丝惹的祸。”
在白云区的某小区里,正在健身的黄伯对我们说,健身器材的安全性能非常重要,要经常性地检查,否则健身器材就该叫“损伤器材”了。不要说器材严重受损,即使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零部件脱落、损坏,都有可能酿成大祸的。他曾经看到有个四岁的小男孩站在转腰器,试图扭动转腰器,结果器材未能转动,反而个头不高的他被惯性摔了出去。旁边运动的成年人见状,连忙上前扶了一把,经过检查,该转腰器的转动盘“跑”出了轨。
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医生告诉我们,不正确使用健身器材,不仅容易造成器材的损坏,还很容易因为运动不当而造成健身者受伤,这样的损伤有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而受损严重的健身器材,更是给居民日常健身活动埋下了相当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在运动过程中器材脱落,后果是很难预料的。
隐患2
如何使用缺指引易生意外在广州天河北一保安严密的大型高尚住宅小区,款式多样的健身器材就被放置在该小区一角。腰背按摩器、漫步机、转腰器、太极揉推器等,其款式基本上配合到身体各个部位的锻炼。住户王老师去年才从工作了30多年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身体健康的她每天早上6时许,就起床到这里开始晨练。“我对这里各种器材都非常感兴趣,可是我观察了很久,都没发现有这些器材的说明书。有一次,当我在玩太极揉推器时,由于用力过猛,就不慎将手腕扭伤了,还拉伤了右边的腰部。虽然不是什么大伤,可是一遇天变,手腕和腰部就会隐隐作痛,非常无奈。”王老师说,如果有说明书或指导什么的,也许不必要的意外就不会发生。
同样的问题在海珠区某大型室外公共健身场内同样遇见。只见该户外活动场所在珠江边,每天来此活动的市民络绎不绝。常到这里锻炼的市民李阿姨说,很多人来这里健身根本没有看到器材的使用说明,也没有注意器材的运转流程,只是随意地扭转和摆弄,因此不但使用者容易扭伤身体,而且容易导致器材过早损坏。
隐患3
市民不爱惜加速器材老化昨天是周末,我们在沿江路现场看到,这里一字排开近二十台健身器,围满了前来活动的市民。一群初中生模样的青少年站在双位漫步机的“腿”上荡起了秋千,除了这些未成年人外,甚至是不少成年人也效仿着,似乎在回忆着“当我们荡起双浆”来时的感觉。突然间,一位老伯觉得这里健身器材不过瘾,竟把腿架在坐拉训练器的椅背上压起了腿,而在老伯的不远处就有一个专门的拉腿机。表面上这里的健身器材看起来还挺新,但仔细一看也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掉螺丝等老化现象比较严重。
一名自称是现场管理员的林阿姨告诉记者,这里每个健身器材都是特定针对身体某个部位锻炼的,如果使用不当会起到反作用。“由于是开放式,使用这些健身器材并不需要花钱,所以每天来运动的人很多,高强度、高密度地使用健身器材,加上户外的日晒雨淋,也加速了器材的老化。”这些健身设施老化快、损坏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市民们不懂也没有爱惜。
社区健身器材谁来维护管理
物管:一次性投入维护难针对户外器材受损严重的情况,越秀区二沙岛的物业管理处的负责人林先生告诉我们,目前广州市小区的这些健身器材基本上是楼盘开发商一次性投入的,物管根本没有资金去维护,要求业主交钱也不可行。平时也只能是小修小补,要是损坏严重的话,也难以买到零件。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靠居民自觉维护器材,相互监督,防止恶意破坏。
广州市体育局运动设施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广州市已经设置了户外健身器材过万处,对于健身器材的维护保养的确是个群众关心的问题。他们将积极探讨并制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让市民玩得健康玩得高兴。
市民:建立举报监督机制家住天河六运三街的陈先生每天都前往体育中心户外健身器材处锻炼身体。“这里风景很好,后面是广州地标性建筑中信大厦,每天前来运动的市民络绎不绝。”而面对自家门前的健身器材容易“受伤”现象,陈先生说,很多市民都对损毁公共设施的现象感到不满,但由于广州缺乏举报监督机制,在市民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和举报机制,对这种现象大多数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如果能够效仿学校、体育场馆等地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市民监督机制,勇于与损坏器材行为作斗争,并对敢于向不良行为说“不”的市民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将会起到有效保护健身器材的作用。
在有物业管理公司的小区内的户外健身器材,属于该小区配套设施,物业管理公司有专人负责不定期地对器材进行检查,以确保其安全性能。而大街小巷上的属于“公众地带”的健身器材,则是采取器材在哪个街道的辖区范围内,就归哪个街道或社区管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