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病人常住地下旅馆 吃穿住行催生“经济商圈”
医院边冒出“看病村”
商人有个敏锐的鼻子,这话的确没错。这一次,他们的眼睛盯上了京城三甲医院。
北京,作为医疗金字塔的最顶端,聚集着绝大多数的知名医院和知名专家。很多人为了看病,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寄居一住就是1年甚至几年。也正是如此,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周边,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看病村”———以旅馆、药店、医疗器械店、餐馆、水果店、寿衣店等为主的规模不一的“看病经济圈”。
记者走进“看病村”
年过四十的王女士在北京已整整一个月了,她是安徽省灵璧县村民,今年7月份,14岁的儿子不慎落水身亡。已做绝育手术的她和年轻时精液就不足的丈夫,为了再生一个孩子,抱着对高科技试管婴儿的希望来到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也在医院周围安了一个临时的“家”。
他们的生活大体是这样的:住在20元一晚的地下室(几乎是医院附近最便宜的);早上六点左右起床后,出去随便买点早餐,吃完去医院看病、打针、和病人聊天等;11点半左右去地下菜市场买点蔬菜、肉,简单地做饭;下午就在医院附近遛遛弯,晚上煮点面条充饥,七八点再出来看看北京人跳舞,然后睡觉。在北医三院附近,还有很多类似的夫妇住在对面塔院小区和邮科小区,地下室费用在40—80元一间,楼房则在80—120元不等。据了解,北京医院周边的住宿市场基本被东北人、山东人和河北唐山人垄断了,这种没有营业执照的家庭式旅馆很受病友欢迎,甚至临近小区的房价也因此高涨至每平方米2万到3万元。
北京协和医院东院则是另外一番景象。11月25日上午11点不到,靠近门诊楼对面的西总布胡同口,四家餐馆的服务人员站在门口大声吆喝:“吃饭的请进嘞,拉面、盖饭……”粗略算下,在该院对面的两条胡同内,密集地分布着至少25家餐馆、10家旅店。一位已“拉客”五年的张姓男子告诉记者,这条胡同里的旅店几乎天天客满,但很多旅店条件好价格也不贵,只因离医院稍远点,生意就冷清不少。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他们其实属于旅行社,为众多旅馆服务,价位从50元—180元不等。以前主要拉的是旅客,几年前转向来协和就诊的外地病人及其家属。
记者还围绕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三甲医院走了一圈,都能发现一个以旅社、餐馆、鲜花店、水果店、寿衣店、书店、医疗器械店为主形成的经济圈。这些医院周围常年拥堵,人头攒动的街道上站满了操各地方言的人,周边的马路甚至出租车司机都会刻意绕开。这里的东西价格也普遍偏高:一般1.5元一斤的橘子卖2—5元;30元左右的地下室涨到五六十元。这使得看病经济圈开始从周边向更远处延伸。来自湖北省荆州市的周先生为了给25岁的儿子看湿疹,此前已在招待所的地下室住了一个多月,在妻子进京后,因难以支付一个月两三千元的租金,在病友推荐下,搬至西南四环新发地附近,宁愿花两个小时往返。而在他周围,还住着不少进京看病的人。
但小区里的居民却并不欢迎这些没地方住的病人和家属。一位李先生就向记者抱怨,因为离医院近,楼里经常有陌生面孔进出。“虽然我们也很同情这些外地来的病人,但他们毕竟来历不明,一来可能有安全隐患,二来可能会传染某些疾病。”
外地病人是消费主流
“医院周围经济圈的形成,实际上是病人需求的一种延伸。”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医师王笑民对《生命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医院主要提供医疗服务,还无法提供住宿、饮食等更多的“衍生服务”,便有人瞄准了商机把店开到医院附近。
“看病经济圈”的消费主体,最主要的是外地病人及其家属、当地病人及其家属、探访人员,而外地病人及其家属当属主力。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告诉记者,如果时间倒退10年,这里就显得冷清得多。2000年前后变化很大,随着经济收入增多,更多的人有能力来北京看病了。“较早出现的是饭店、水果鲜花店、寿衣店,而旅馆、医疗器械、药店等都属于后来居上的。”
据记者了解,北京一年的专家号约178万个,而2008年希望挂上专家号的人数则为1.2亿,其中70%以上来自外地。这个群体的“进京”求医之路异常艰难。周先生的妻子说起就医之难就忍不住眼泛泪光,家里的房子160平方米,可在北京,三个人却不得不蜗居在7平方米的小空间内,还有一次不慎被无良医托骗走9000多元。“好在儿子的病在协和医院看得有点起色。一个月前,我们都从国家机关单位办了内退,不给孩子看好病不轻易回家!”
而在京看病时间长,是“看病村”得以形成的真正原因。在采访中,诸多病人向记者抱怨,在北京要见个知名专家的面太难了,一晃就得半个月、一两个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认为:“对于有些人来说,进京看病跟去国外看病没什么区别。”外地病人看病时间长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挂号太难。他们多是因为在当地没看好,奔着名医来的,但名医的号最难挂,刚来时往往两眼一抹黑,一周挂不上专家号很常见。二是有些病治疗时间较长,如恶性肿瘤、各科的疑难杂症等。三是病人太多,部分检查得等。还有些病人准备不充分。他就碰上过忘带当地医院检查结果、病例的外地病人,只能通知家人寄过来或重做检查。此外,医疗环境的不规范,也使病人因轻信错误医疗信息而兜圈子,延误时间。
进京看病备足功课
在支修益看来,对医院周围经济圈的形成应给予积极评价,毕竟它满足了外地病人和家属的实际需求。不过,经济圈的规划和管理,也应是政府区域规划和医疗机构扩建时面临的重要内容 。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偏高,餐馆卫生堪忧,地下旅馆密不透风、空间狭窄、已泛黄的白色床单仍未更换,还有人透露鲜花店会从医院回收用过的鲜花……支修益表示,国外医院就做得比较好,内部已形成一条龙服务,吃饭、住宿、停车等均可完成。他建议,在新建医院或医院扩建时,应考虑到外地病人的需求,加以规范。
对想进京看病的人来说,不妨学学看病技巧。首先,应备足“功课”:当地医院以往的检查和病例资料;精简版的病史(专家看病仅十分钟左右);询问当地医生了解北京哪个医院、哪位大夫、有哪些特长,并通过拨打预约挂号电话、门诊电话等了解停诊、挂号等各类信息。其次,不吊死在一棵树上。若挂不上最想看的专家号,可先挂其他医生哪怕是主治医生的号,先把该做的检查做完,等再挂上专家号时就能让其作用最大化了。再次,保持清醒头脑,勿轻信他人。有些病人刚下火车就被医托盯上,需提高警惕。最后,也有专家呼吁,针对庞大的外地病人,当地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已成为三甲医院病人主流的外地患者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