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分享
首页 > 美文 > 饮食文化 > 探寻真正的日本面道

探寻真正的日本面道

评论: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探寻真正的日本面道

    日本的拉面

    日本贸易港口对外开放后,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中华街,中华街里的中餐馆便是日式拉面的发祥地。起初,中餐馆的顾客大部分是中国人,后来日本人也去那里就餐,对中餐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中国人也走出中华街,到其他地方的餐馆工作,从而使拉面步入日本社会。

    进入大正年代(1912-1926)以后,一般的日本人才开始真正了解中餐。广播电台及杂志社开始制作有关中餐烹饪方法的专题电台节目,横滨和东京地区的中餐馆如雨后春笋。至大正时代末期,东京地区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一千多家。

    为了同装饰高雅、品种繁多的高级中餐厅竞争,一些餐馆便集中精力经营麦、饺子以及拉面等几种家常食品的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东京浅草地区的中餐馆(来来轩)。这家中餐馆于一九一零年开业,在横滨中华街工作的中国厨师们施展手艺,为日本的大众化中餐奠定了基础。


起初,拉面多用猪肉及鸡架熬,后来逐渐加入日本人喜欢的干松鱼和海带等材料,开始使用油调味。据说这才是传统的(正宗东京拉面)。不过,拉面在日本普及并不是因为(来来轩)中餐面在日本各地传播,而是二战前后的一段时期里,日本各地的中国人和从中国人那里学过手艺的日本人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风味不同的拉面,进一步促进了拉面文化的发展的结果。

    大拉面产生于1961年。一些只身从东京前住北海道长期赴任的工薪族,在面馆里要求把拉面放进大里是产生这种口味的起源。在那之前,北海道只有咸味和油味两种拉面。明治初期,来自广东省的华侨把咸味拉面带到北海道的函馆,至今这种口味在当地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大风味的拉面借助方便面的强劲东风及连锁店的不断增加,于昭和四十年代(1965-1974)在日本掀起大拉面的热潮,享誉整个日本。猪骨风味的九州拉面产生于一九三七年,曾在横滨中华街学艺的面馆主人在博多开了一家面馆。猪骨风味的拉面通过当地人喜欢利用的小食摊迅速推广到整个九州。昭六十年代(1985-1989),猪骨拉面曾在日本(独领风骚)。


    此外,日本还产生出一道具有独特风味的面食(中华凉面)。1937年,位于日本东北部地区仙台市的一家(北京餐馆)为了增加夏季的拉面销量,开发出(中华凉面)的制作方法。如今,这道面食已成为日本夏季广受青睐的主食之一。在熟、过水后的凉面上放上黄瓜丝、鸡蛋丝等面码,配上色泽鲜艳的红姜丝,最后淋上用油、香油和甜醋制作的调味汁,即可进食。 
 


探寻真正的日本面道

    日本面条

    日本的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另外,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botuo”、秋田县的“稻庭面条”、香川县的“赞岐面条”、冲绳地方的“冲绳面条”等。

    一般来说,面条指的是切面和荞麦面条。在笔者出身的日本关西地方吃切面的人比较多。可是关东地方却吃荞麦面条的人相当多。看在面馆的招牌上写的字就能了解到这种现象。关西地方的面馆的招牌写的是“切面、荞麦面条”,而关东地方的面馆的招牌大多写的是“荞麦面条、 切面”。荞麦面条的产地主要是在日本的长野县(离关东地方比较近的一个县)。

    由于关西和关东用的油种类不同,面条的颜色的浓度明确不一样。关西地方的色淡,透明得可以看见碗底,可关东地方的色浓,看不到碗底。这并不是表示关东的面条咸。比起来说,关西地方用的油(淡色油)的盐浓度高。由于关西人吃惯了淡颜色的,就不太喜欢关东的浓颜色的。大家喜欢在夏季吃凉面条,到了冬天喜欢吃热面条,配料有各种各样。也有面条火锅,非常美味。

    荞麦面条终年一般以盛在小笼屉上蘸汁吃的面条最为受欢迎。当然也有热荞麦面条。日本有除夕吃荞麦面条过年的习惯。我们吃完荞麦面条后,还要喝荞麦面条后的白浊。因为这个白浊里的荞麦包含有维生素B类和芦丁等,营养非常丰富。

    龙须面条是象线一样细的面条。主要夏天以凉面条而受欢迎。把龙须面好好镇一下,蘸着加上佐料(葱、山嵛泥等)的浇汁吃。炎热的夏天,食欲减退时相当适合吃凉面条。

    拉面本来是中国的一道美食,据说日本的中华街的中餐馆是日式拉面的发祥地。为了适合日本人的口味,逐渐用本来没有使用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诞生日本独自的拉面。作为地方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拉面是札幌拉面、喜多方拉面、京都拉面、东京拉面、博多拉面等。喜欢吃拉面的人很多,为了只吃拉面从远方特意去各个地方的人也不少。

(haochi123.com)
相关贴士
评 论:
 
贴士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