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这东西的时候,是在冰箱里。家里有两盒,一颗颗小小的、暗黄色、又硬又腥,大人却宝贝得要命,说贵,只有过年过节才拿出来吃——先泡很长时间的水,泡过的水还要回收煲粥;或是用米酒蒸,去腥软化。我只闻到一屋子的腥臭之气,久久不散。接着就会在佛跳墙或是粽子里发现它们的踪影。粤式煲汤还好,会有一股奇异的深沉的甘甜,塞在粽子里的我就不喜欢了,一丝一丝像橡皮做的鱿鱼丝,咬来又辛苦又塞牙。不吃还讨骂,说是不懂得好东西。所以当第一次在法国和它重逢时,根本没认出来:它变成一颗颗小白球,乳白柔嫩,多汁弹牙。有时是盛在一片片珊瑚红的贝壳里,旁边有时还附有一瓣橘红的月牙,胭脂雪白,美艳惊人;有时和黑色松露交替互现,黑白分明;有时只是被片得极薄极薄,像张半透明的宣纸,莹亮剔透。
过去只有干贝,即晒干的扇贝,现在也可以买得到加拿大进口的冷冻鲜贝了。法国倒是只有鲜贝,没有干货,市场上常有连壳一起出售的,约一个张开的手掌大小。产季是每年10月中旬至来年5月中旬,法国从西边布列塔尼开始采捕,一路经诺曼底,最后产季结束在北边的迪普(Dieppe)。为了保护产量,繁殖季节是禁止采捕的。
在市场上看到新鲜的,那优雅的扇型的红壳,半透明、乳白色的贝肉,旁偎着半月型的红唇,微润湿潮,伸手轻触,贝肉微微一紧,说真的,性感极了,很难不让人想入非非……难怪意大利画家波第契利(Boticelli)画的爱情女神维纳斯是从扇贝里生出来的。
扇贝是法国蚌壳食材里最昂贵的,不是煎就是烤,做法的变化多半在酱汁上:奶油白酱,或是橘丝酸甜酱。这几年受日本生食鱼鲜的影响,切成如纸的薄片后淋上几滴姜汁芝麻,或是搭配紫苏海苔也很流行。我尝过最有创意的,要算Hotel de Crillon厨师Jean-Francois Piege的扇贝松露三部曲:大颗扇贝挖空填上松露、扇贝薄片打成皮后包上松露酱馅炸成酥球和简单原味的扇贝松露。
还有一种海鲜的形状几乎和扇贝一模一样,只是体型小一号,叫petoncle,挖出来的贝肉差不多一颗弹珠那么大,味道就差多了。通常就是炒成一堆小球放在色拉上,常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
法国海鲜里以圣人为名的只有两种:扇贝——圣杰克(Saint-Jacques)和一种叫海鲂的海鱼——圣皮尔(Saint-Pierre)。前者是因为中世纪欧洲朝圣者前往西班牙圣杰克宫波斯戴朝圣之路(Saint-Jacques-de-Composetelle)朝圣的时候,腰间或手杖上要配戴扇贝壳当标志,不然会被当成游民或流浪汉的。
我心里总想:拿着这么性感偏偏又有个圣人名字的物品,朝圣时一路走来,会不会也像悬空挂着的贝壳,常常心旌摇摇,举棋不定?
(haoch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