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了大半年之后,公立医院改革的文件年前终于露出了面纱。众多媒体的报道均把“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当成了重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就是“药品零差率”政策。
然而,在以药养医的大格局不变情况下,公立医院在药品零差率的政策下如何生存?正如学者周其仁曾说过的,现在好歹能靠药养着医;如果其他不改,贸然取消了以药养医,那么医生们靠什么活着?
医改政策制订者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于是,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最为纠结之处,也是该方案难产的原因,就在于从哪里找钱来补偿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损失。因此,积极探索“补偿政策”,成为重要的一环。
整个公立医院改革的焦点、难点似乎就在这里。
首先,必须说明,哪怕某些地方政府财政有钱,即便实施了药品零差率+财政补偿政策,药品加成制度也没有取消,而且更加固化了。在没有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之前,药费(进货价+15%加成)是由患者付账,其中的一部分钱可由医保来报销;在实施这一政策之后,患者与医保机构理论上可以少付15%的药费,但是财政来补偿,药品加成还是没有取消。
当然,这么一弄,百姓(加医保机构)好歹少付了一些药费。这是众多媒体以及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此击节鼓掌的原因。但是,我可以预言,这种短期好处很快就会被侵蚀掉。
我们知道,加成的基数自然是进货价,而进货价是由招标机构确定的中标价。除了专利药之外,大多数药都有很多公司可以生产,因此在招标时不可能只有一家公司中标。这样,就同一种药而言,有些公司的产品中标价较高,另外一些中标价较低。无论零差率政策是否实施,医疗机构都会倾向于让高价标上量,低价标不上量。如果一家公司好不容易让其产品中标,但不幸以低价中标,那么其产品销量就很难上去,最后公司无法薄利多销,只好停止生产,让低价标流标。
因此,药品零差率政策即便对民众有一些好处,但这些好处可谓微乎其微,而且不可持续,药价还是虚高,真正性价比高的药还是不能脱颖而出。
其次,有人或许认为,哪怕是好处再微,时间再短,只要有点好处,也是好政策。这种思路有一定道理,可惜不切实际。众所周知,公立医院大多靠药品利润而生存。一旦药品零差率了,医院的财务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窟窿。中国大约有一万家公立医院,这么多窟窿如何补,正是各地政府头痛的大事。
于是,公立医院改革方案祭出了政府的老办法:“试点”,即选择10多个城市的近百家医院先试一试。其实,我们都知道,试点成功了,并不一定能推广。弄一些建材把不到一百个窟窿补一补当然是可行的,但是补一万个窟窿完全是另一回事。
其实,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并不在药上,而是在医院本身。新医改确立了走向全民医保以及医保机构购买医药服务的大方向。沿着这条道路走上若干年,医保就成为医药费用的大买单者。如果医保买单方式巧妙,医疗机构自然就会选择节省药费开支,增加医疗服务开支,问题就解决了。要做到这一点,公立医院须走上法人化的道路,展开竞争,争取从医保机构那里获取更多付账。这种改革思路其实在新医改方案以及公立医院改革方案都有,只不过大家不太重视。大家看重的,还是短平快的思路。
(haoch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