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他们的口袋里揣满了长辈给的压岁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压岁钱”该如何“压岁”也越来越让父母为难。懂事的孩子会在父母的安排下合理使用,不听话的孩子则会乱花乱用,让家长烦恼。
乐--压岁钱乐了孩子
压岁钱让上初中的彤彤对过年充满了期待。过年前,她就开始盘算着今年能收多少压岁钱了。除夕夜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彤彤一下就收了500元。之后跟着爸妈转亲戚,亲戚又来转自家,一来二去,彤彤已经收了1200元压岁钱了。给父母上交600元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她乐滋滋地约了同学们出去玩。
在彤彤的学校里,她的这些压岁钱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班里有不少同学压岁钱都过万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拿着各自的压岁钱唱歌、吃饭、上网、打电玩。过年期间的KTV、溜冰场、电影院里,和彤彤一样拿着压岁钱玩的孩子格外多。在道里区的KTV、酒吧里,中学生们进出一拨又一拨。今年过年,电影院恰好上演贺岁档电影,虽然30元的票价对孩子们来说并不算便宜,但观看的主力军就是孩子们。
今年只有4岁半的乖乖,每年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都让父母拿了去,开始懂事的乖乖今年却直接跟父母要起钱来,说是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买好吃的,开学后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可愁坏了他的父母。
愁--“水涨船高”愁了父母
“我自己的孩子收别人给的压岁钱,我也要给别人家的孩子压岁钱,其实转来转去都是自家的钱”,史鹏对给压岁钱有些无奈。自己的儿子上初一,亲戚朋友过年都会给个一两百元,他也自然要给别人家孩子,“我和老婆家的亲戚,凡是没挣钱的都得给,每人一两百,每年发红包都得发出去一两千。”但史鹏的儿子却不愿意把钱给父母,觉得这是自己的钱,要自己花。史鹏“连哄带骗”地从儿子手里要回了800元,剩下300元,儿子为此还撅着嘴气了半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小学1—2年级的多数学生把钱直接上交给父母,大点的孩子开始和父母“讨价还价”,交一部分,自己留一部分,许多高中生已经独立支配这笔“收入”了。黄新拿到2000多元压岁钱后,1500元买了部新手机,剩下的钱就和同学唱歌、吃饭了。过年同学们都有钱了,黄新和大家出去玩从来不坐公交车,扬手就“打的”。
在网上有关“压岁钱”的论坛和贴吧里,许多孩子直接发帖称50元压岁钱太少,还有孩子高兴地列出自己的“花钱计划”。在网友晒出的压岁钱中,孩子们普遍都有数千元的收入,有的压岁钱达到了2至3万元。甚至有家长感叹,孩子的压岁钱高过了自己的年终奖。
变--压岁钱“变变脸”
春节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之一。这种送钱的方式是否该变一变呢?今年的春节,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长辈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绿色”花法已经成为今年压岁钱的主流。
--保险当作压岁钱。如今,用“压岁钱”买一份保险送给孩子已成为一种新时尚。对家长而言,将保险作为“红包”送给孩子,既可满足家长对孩子保平安、盼成才的愿望,也为孩子的未来积攒了教育费用,不但不会对家庭的经济支出造成压力,还消除了“压岁钱”的负面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送生肖储蓄卡。送孩子生肖储蓄卡可以培养孩子储蓄理财的习惯,随着今后孩子升学、异地就读等,家长还可以为在异地读书的孩子通过系列生肖储蓄卡定期或不定期打入学杂费和生活费,方便其异地存、取、消费转帐等。
--送“文化年礼”。家长们不妨精心挑选一些经典读本、智力玩具、电脑学习软件、乐器、经典音乐光盘等送给孩子。这些精神营养品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及成才很有好处。以电子图书为例,花上数百元买“压岁碟”,寓教于乐大人孩子都喜欢。
--来个“压岁游”。所谓的“压岁游”,就是春节给孩子的不再是简单的钱和物,而是带着孩子外出旅游,体会不同的风景和人情。寓教于游,无疑会使孩子一生受益匪浅。
看--压岁钱可以这么花
很多孩子并不十分明确压岁钱的祝福意义,而把它当作“横财”,毫不珍惜。对于这种情况,理财师建议,大人要让孩子认识到压岁钱的内在意义,作为晚辈的孩子,应该感谢长辈的关爱。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理财师建议,为防止孩子乱花压岁钱,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个理财规划。
首先,建立一个记帐簿,让孩子记录下由谁给的,给了多少压岁钱,同时也记录下长辈的殷切关怀。其次,记录下每天的现金支出,每月做一次总结,做一次比较,看看哪些钱的花费是必要的支出,哪些是无谓的。几个月下来,孩子就会自觉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第二,让孩子花钱其实也是“成长的需要”。理财师表示,让孩子学会选购简单的学习用具和生活必需品,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技能、社会交际以及打理财产的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规划,用多少钱购买学习用品,用多少钱娱乐,用多少钱储蓄,用多少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理财师说,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压岁钱,他们才有可能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才有可能学会合理消费。
此外,家长还可以把压岁钱作为对孩子学习、生活进行奖励的基金,以此激励和强化孩子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比如,对孩子付出的劳动,做出的贡献,取得的成绩,家长可以按照约定,让孩子从这笔奖励基金中自行提取一部分,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并激励他们再接再厉。本报记者 赵琳
(haoch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