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的书,古今往来数不胜数,近年来尤其多矣。名家之后赵珩先生一本《老饕漫笔》,一经出版,在书市立即洛阳纸贵,成为小资闲人和雅士文人们争相阅读的“手册”。
“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内容之一。稳定的农耕生活,给了先人们足够的时间和稳定的空间研习活着的艺术。掌握着绝大部分财富的皇帝贵族们,更有充分的实力让自己的奴才们修撰饮食大典,以完善自己权力人生的必要内容。如神话般的“满汉全席”,已经脱离开口舌的滋味感觉,披上了权力想象的彩衣和光环。
“吃”,对于皇帝的子民和后裔们,成了一种图腾和崇拜,是一种文化想象。“吃”,滋养了华夏几千年文化润泽的面容:“吃”支撑了我们绵绵不息的文化活力。
今天的“吃”,则是人民繁荣幸福生活的佐证,更是贪污腐败开始的理由。德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吃”,一直有一个笑话,那就是,“我们德国人吃是为了活着,中国人活着是为了吃”。
以上这些闲话,是说“吃”对于我们的意义。但实际上那些“吃”,都是闲人贵戚们的享乐消费。对于引车卖浆的芸芸大众来说,“吃”其实还是为了活着。穷人的“吃”,果腹,延续生命耳。如果说穷人的“吃”也有乐趣的话,那么他们和富人的“吃”的乐趣,最大的不同,是能闻到泥土草根的芳香。穷人的“吃”,有穷人的智慧和艺术,因为他们的“吃”是自己创作的,不是到酒楼御厨去享受的。所以,他们的“吃”,是一种真正的生命活动。
老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的公子王敦煌的《吃主儿》,就是描述这种生命活动的书。王敦煌在书中,以两位家里的老佣人的“治馔”经历开始,将读者带入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吃”以及和“吃”有关的生活往事,以及相关的若干人物形象之中。在他的笔下,“吃”与怎么做“吃”,实在是一件无限美妙的过程。从“吃”的材料的获取购买,到对材料的处理以及必要的工具,都以十分人性化的笔触娓娓道来。
其实王敦煌的家境并不属于纯粹的下层民众,但也决不是显贵望族,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知识分子家庭。也正是因为这点,让王敦煌从小到大的食谱兼具了民间的草根性和中外、高低的全方位视野。从穷人的麻酱面、干菠菜馅饺子到富人的清蒸白鳝和西餐中的西法大虾,王敦煌都不但吃过,而且参与过制作。还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家庭社会身份,饮食能够具有文化的特征和意义。在这样的家庭中,“吃”
经常是一种仪式,它们和文化节日、社会交往与文化记忆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王敦煌极其精彩地描述了这些“吃”的过程,许多细节精致、经典,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像父子俩骑车到野外采蘑菇,并寻访民间采蘑菇的高手;像食蟹时对螃蟹各个部分的描述和过程的解析,都极具文采,令人难忘。
(haochi123.com)